1. 采集系统:
⁃ 采集站点采集节点: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气象站、水文流量站、声级计、气象探空仪、气象雷达、电离层探测仪、自动作物制导仪、大气污染等数据采集节点来采集环境参数。气象站节点数据采集重点是气压、温度、湿度、风速、风向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数据;水文流量站节点采集流量、水深、水位、水压等水文参数;声级计节点采集声压频率谱;大气污染传感器有PM2.5、PM10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一氧化碳、臭氧、紫外线等大气污染参数数据;自动作物制导仪节点可以采集海拔高度、营养指数、作物品质等作物参数。
⁃ 数据分发模块:包括网络分发及移动分发,将采集的实时环境参数数据采集上传至实时监测平台。
2. 实时监测平台:
⁃ 终端:Web前端界面提供实时数据;
⁃ 中间件:包括数据库、分布式计算、定位技术等功能;
⁃ 报警机制:如超限报警、预警报警、智能报警;
⁃ 数据融合:数据可视化、数据合并、数据分析等;
⁃ 异常检测: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检测算法。
3. 决策系统:
⁃ 系统策略:基于数据挖掘、机器学习、暴力搜索等策略实现对环境综合评价和资源管理,模拟环境规则、实施环境方案;
⁃ 应急反应机制:当监测系统检测到环境状况超出正常范围时,系统会自动触发相应的应急反应机制,以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得以及时实施;
⁃ 决策代理:提供对大量环境参数的决策建议,为政府决策者提供参考;
⁃ 环境保护措施:与中央政府环保部门之间搭建网格化、实时、精准的沟通桥梁,政府实施全程可视化管理,及时制定、落实相关环保措施。
